超级机甲:源能觉醒 - 新版本资料库

【猪年说猪】丰富多彩文学猪

大名鼎鼎的猪八戒

提到文学作品中关于猪的形象,不得不提猪八戒,《西游记》中大名鼎鼎的猪八戒,历来是人们阅读和思考的重点对象。有人认为,《西游记》中的猪八戒是快乐的,也给读者带来了快乐。从文学批评家弗莱的观点出发,猪八戒形象之所以可爱,是因为他属于“低模仿”人物,所谓“低模仿”在猪八戒身上的体现是指比凡人还要低一点的德行和意志力,尽管从“行动的力量”角度看,猪八戒是个超过凡人而属于“高模仿”人物(神话或传奇人物)。当师傅被抓,他也尽心尽力战斗,是个英雄;但是回到生活中,又变成了一个极为普通的小人物,普通甚至游手好闲,而且经常故意贬低自己。看似是个笑料,但在现实中更有烟火气,容易被他人接纳。

也有人认为,猪八戒是个没有原则,也没有信念的形象。在西行途中,唐僧被妖怪抓走了,他爱用“是蒸了还是煮了?”来打听师父的下落,由此可见,他潜意识里就认为到达西天是不可能。一旦有危险,就“咱们分行李罢!”作为西行者的一员,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,他不相信能到西天,对于到西天似乎也没多大兴趣。生活中人的惰性在猪八戒身上都能找到,他就是那种没有远大抱负,能平安过一生就满足的人,只要能吃饱、睡好就满足了。他的理想就是“老婆孩子热炕头”的生活。在西行途中,猪八戒表现出来的都是贪吃、轻信、好色,经不起诱惑。这些缺点和唐僧、孙悟空的不动摇、足智多谋形成了鲜明对比。他性格软弱,既容易被色诱,还容易被“食”诱。猪八戒心里对西行不抱多大希望,但也不敢明着反抗。孙悟空安排他的任务,他一万个不愿意,也不敢违拗。当面唯唯诺诺地顺从,背后骂骂咧咧的。就因为这样,猪八戒一直是读者喜爱的人物形象,这个艺术形象能让人看到自己身上或多或少的惰性。

《域外之风》

伊索寓言中的猪

在伊索寓言中,有一则流传很广的《小猪与羊群》的故事,讲的是有头小猪混进了羊群里,和羊一起吃食料。后来,牧人发现了,捉住了他,他竭力嚎叫,又拼命挣扎。羊群指责他大喊大叫,说:“我们常常被牧人捉,可从来不这样叫喊。”小猪对他们说:“我被捉与你们被捉是两件不同的事,捉你们仅为了毛或奶,捉我却是为了吃我的肉呀。”这个故事不仅好玩儿,还告诉了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,真正的危险不是关系钱财,而是关系生命。 (宋雨)

《妙趣横生》

苏轼的《猪母佛记》

猪化身为泉,大旱不竭,造福于人的故事在四川广为流传,被尊为猪母佛。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《猪母佛记》,记录了猪母佛之神奇异象及川人对猪母的崇敬心情。

眉州青神县道侧有一小佛屋,俗谓之猪母佛。云百年前有牝猪伏于此化为泉,有二鲤鱼在泉中,云盖猪龙也。蜀人谓牝猪为母,而立佛堂其上,故以名之。泉出石上,深不及二尺,大旱不竭,而二鲤莫有见者。余一日偶见之,以告妻兄王愿,愿深疑,意余之诞也。余亦不平其见疑,因与愿祷于泉上曰,余若不诞者,鱼当复见,已而二鲤复出。愿大惊,再拜谢罪而去。此地应为灵异……

(王子君)

《历史典故》

为何把猪称为乌鬼

杜甫在《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》中写道:“家家养乌鬼,顿顿食黄鱼”,这“乌鬼”便是猪的别名。宋《漫叟诗话》解释说:“川人嗜猪肉,家家养猪,每呼猪作乌鬼声,故谓之乌鬼。”宋广陵马永卿更进一步指出,乌鬼之说与西南人以猪祭祀之俗有关:“乌鬼,猪也。峡中人家多事鬼,家养一猪,非祭鬼不用,故于猪群中特呼乌鬼以别之。”(《百子全书·懒真子四》) (赵欣)

《大千世界》

野猪神对契丹人的贡献

黑龙江双城新营子流传的一则神话故事《野猪神》中说, 契丹人祖先奇首可汗最初住在山洞里,与野猪神为邻,野猪神不仅为奇首可汗找到八个仙女,与他的八个儿子成亲,建立了八个部落,而且还从自己身上拔下一把猪毛,变成八块猪皮, 八个猪头,让他们每人披上猪皮,戴上猪头,就可以防御各种野兽。 (孙盛)

供图/视觉中国

新媒体制作人员:肖楠

除注明来源外,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