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级机甲:源能觉醒 - 新版本资料库

“大学生直播”应有禁忌与界限

□杨朝清

记者调查发现,虽然大家都知道做好直播很难,但还有很多人想要“跳进去”。在社交平台上经常可以刷到标题带有“大学生”“女大学生”等字眼的直播,直播地点有的在景点、餐厅,有的在校园,更有甚者在寝室或教室。直播内容包括分享学习经验、展示才艺、公益助农等,不乏性暗示、打擦边球、曝隐私等乱象。(5月20日《法治日报》)

直播没有原罪,“大学生直播”却不能恣意放纵、为所欲为。一旦心中百无禁忌,“大学生直播”难免会逾越界限,侵犯他人的权利与尊严。更让人担忧的是,在名利的诱惑和流量的刺激下,少数大学生剑走偏锋,为了流量不择手段,最终导致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。

以大学生在寝室直播为例,不仅会影响室友休息,也可能干扰室友,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。如果没有禁忌意识和边界精神,想什么时候直播就什么时候直播、想什么地方直播就什么地方直播,难免会给他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,甚至可能会给他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伤害。

移动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生成无限的流量,成为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强大势能,几乎没有人可以摆脱流量势能的影响。但网络并非法外之地,流量社会下不能为所欲为,大学生直播也要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。

开播次数越多、每次开播时间越长,就越容易得到社交平台流量的扶持,在“流量陷阱”的裹挟下,不少大学生主播欲罢不能、难以自拔。为了争取流量,不分时间、不分场合的直播成为“不得已而为之”。直播让一些大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了丰厚的回报与激励,让他们的欲望膨胀,难以抵制诱惑,甚至有大学生为了迎合粉丝,为了流量和打赏,通过低胸衣服、短裙和擦边动作来博取眼球。这样的“流量至上”的风气,显然需要纠偏。

流量是一把双刃剑,既可以带来名与利,也可能带来风险乃至网暴。“大学生直播”者被置放在放大镜下生活,现实里的琐碎细节都会被无限放大,一点小问题都可能在网络上引发“一地鸡毛”。更进一步说,直播领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,要想脱颖而出往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在许多高校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、学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,“鱼和熊掌”通常难以兼得;如果大学生本末倒置,只会适得其反,聪明反被聪明误。

消除直播乱象,大学生需要将欲望号列车及时停在该停的地方,避免被流量牵着鼻子走;高校也应该与时俱进,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引导,将“大学生直播”这一新现象、新问题及时纳入相关的制度与规则之中。此外,平台也要优化算法和内容审核机制,抵制低俗不良的内容传播。只有多管齐下,“大学生直播”的播主们才能趋利避害,创作出更多优质的内容。

责编:肖莎